S2,Ep.9節慶不只是檔期活動要讓人想靠近

Published On: 2025-10-14Tags:
EP9節慶不只是檔期活動要讓人想靠近

節慶行銷成功的核心從不是「熱鬧」,而是當觀眾不再只是參與,而想成為其中一部分。

今年十月有點特別
因為潤月的關係,今年十月份不只有國慶、萬聖,連中秋也一併擠進來。
當節日比平常多,節慶行銷也變得「既熱鬧又擁擠」。
作為節慶活動大師的純粹創意也來分享一下發想心法。

一、應景商品不是應付商品
每到節慶,最容易掉入的陷阱叫「例行公事」。
粽子、月餅、紅包、咖啡五一折……這些形式大家都會做,
但關鍵是:你有沒有「理由」讓人想買?
像星巴克的中秋禮盒,不只賣月餅,更賣一種「美感生活」;
商品是介面,體驗才是主體。
如果一份禮盒能被拍照、被傳送、被想買,那才叫成功。

二、節慶內容要會說話
節慶是一種「全民共感」的時刻,
能打動人的內容,往往不是促銷,而是故事。
高鐵母親節的「你有多久沒回家了?」、
全聯用《換乘戀愛》的語氣說節慶愛情、
蝦皮用「真男人」重新定義父親節——
這些案例共同的秘密是:他們都懂人。
節慶內容不是在跟受眾推廣產品,
而是在讓人覺得:「這品牌懂我現在的情緒。」

三、翻玩傳統,才會留下印象
節慶最大的挑戰是「太重複」。
端午要包粽、中秋要烤肉、萬聖要變裝,
但品牌要做的,是在傳統裡找到新角度。
航太月亮主題的中秋展覽、童年風格的 IKEA 廣告、
或者只是換個視角,把「團聚」變成「重聚」、
把「禮盒」變成「心意盒」。
文化不該被重複,而該被重述。

對公關與行銷團隊來說,節慶不只是業績旺季,
更是檢視團隊創意、執行與反應力的期中考。
節慶行銷成功的核心從不是「熱鬧」,
而是當觀眾不再只是參與,而想成為其中一部分。
因為當一個人說:「我也想去那場活動看看」,
那不只是活動成功——
那代表你的品牌,正在被人想念。

本月行動練習題:
•在下一次節慶活動中,先問自己:「我們要觸動誰的情緒?」
•把促銷文案改寫成一句能被轉發的祝福。
•檢視你手上的節慶專案,有沒有真正留下一個「記得住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