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P17 AI生成恐威脅生態保育

讓我們成為將AI應用作為助力,襯托自己創意的幫助者。
一篇刊登在《保育生物學》(Conservation Biology)期刊的最新文章指出,AI人工智慧生成的影像可能對野生動物保育構成威脅,這是因為AI生成的動物影像若被不當傳播,將扭曲人們對於實際生態的認識,尤其是兒童對物種多樣性的認知。
最近很多人常以AI生成影像,做出逼真、畫面鮮明的動物影像,並宣稱其為真實以獲取更多流量,結果就是導致錯誤的資訊流傳更為廣泛;此外,將野生動物擬人化,會造成人們對真實動物行為與特徵形成錯誤理解;而現今多數人生活在遠離自然的都市裡,也難以親自驗證網路流傳資訊是否與真實情況相符。
若實際以「鳥媽媽擋雨」為關鍵字在社群平台搜尋,確實可以找到相當多版本AI生成的影像。這種影像以擬人化方法誤解雌性動物的「母愛」,然而實際上有90%的雄性鳥類其實也參與照顧幼崽;相反的,許多爬行、兩棲動物及魚類少有親代撫育。
這樣濫用AI生成的應用加上社群平台的廣泛流傳,會導致動物行為的擬人化及人類與大自然的脫節,AI生成的影像常與真實物種特徵不同,甚至有些會宣稱在某野生動物實際不存在的地方捕獲該物種,造成野生物種棲地的混淆。
台灣其實也有發生不少類似的事情,過去在社群曾流傳過「北卡羅來納州海岸發現罕見的粉紅海豚」就被證實是AI生成,且該地也未目擊過該物種。
現在AI的技術越來越好,幫助使用者創造無限想像的空間,也因此讓AI生成影像加註標示的必要性,如此才能防止錯誤訊息傳播,維護知識的完整性,所以可以發現各社群平台其實都有在發布訊息的欄位上多一個欄位來確認創作者是否為提供AI圖片的選項,培養大眾的媒體素養,加強判斷影像真實性的能力。
讓我們成為將AI應用作為助力,襯托自己創意的幫助者,而不是製造亂象,只為騙取流量的假訊息發布者。
#關於尼克
身處行銷產業數十多年,身懷多元技能,最擅長的是與客戶成為麻吉(自己說),用最懂客戶的心給你最中肯的見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