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戲劇獎與永樂座
這座城市的舞台從未熄燈,只是劇種與角色不斷變化。
#永樂座 #台北戲劇獎 #顧正秋 #蔣經國 #戲窟大稻埕 #城市劇場記憶
電影人有金馬獎、廣播電視人有金鐘獎,
而台灣的劇場人在今年7月,
終於有了一個代表性的正式獎項:台北戲劇獎。
第一屆台北戲劇獎在台北表演藝術中心頒發,
表彰台灣當代戲劇與音樂劇創作者,
也再次讓人注意到台北作為劇場重鎮的文化地位。
但若要問:「為什麼是台北?」
我們想起了一座已經消失的劇場:永樂座。
– 郭雪湖畫裡的戲窟 –
1930年,畫家郭雪湖完成名作《南街殷賑》。
畫中人潮如織、攤販熱鬧,一座落地看板宣傳著黑白武俠電影《火燒紅蓮寺》在「永樂座」三集連映。
當時的大稻埕不只是商業重鎮,還是台北的娛樂核心,被稱為「戲窟」。在這裡,一天能看三場戲、兩場電影,吃碗麵,順便買個南北貨。
1924年開幕的永樂座,建築共四層樓高,共1,505個座位,曾演出京劇、歌仔戲,以及當代劇場前身的新劇,也放映黑白默片及首批有聲電影,是當時最現代、最受歡迎的劇場之一,見證了台北由庶民娛樂轉向文化欣賞的過程。永樂座在戰後更名永樂舞台、永樂戲院,1960年由於娛樂環境變遷停業,原址已拆除成爲巷弄(迪化街一段46巷)。
– 顧正秋來演出,蔣經國坐在前排 –
1948年,上海京劇名伶顧正秋來台於永樂座演出《貴妃醉酒》等戲碼,
舞姿細膩、唱腔動人,一時間成為全城焦點。
她原本只計劃短暫停留,卻因國共內戰爆發、交通中斷而被迫滯留,
最後選擇在台定居、教戲、創團,成為台灣京劇改革的推手。
據說,永樂座觀眾席第一排常出現一位觀戲者——蔣經國。
他欣賞她、送她花,卻從未越線,成了劇場邊角的城市傳說。
– 台北戲劇獎之外,我們記得的還有這些舞台 –
今天,台北戲劇獎給了當代創作者掌聲與肯定;
我們則想記得那些讓城市一開始就愛上劇場的地方。
從永樂座、從顧正秋、從戲窟大稻埕,
到今天的水源劇場、城市舞台、兩廳院。
這座城市的舞台從未熄燈,只是劇種與角色不斷變化。
你人生第一齣戲,是在哪裡看的?
而最近一次進劇場,又是什麼時候呢?
#叔叔說故事 #台北戲劇獎 #永樂座 #戲窟大稻埕 #顧正秋 #蔣經國 #南街殷賑 #城市劇場記憶
圖片 |郭雪湖《南街殷賑》(局部)|1930年代的大稻埕,有聲有色的生活畫卷(網站用圖)
這幅由畫家郭雪湖於1930年創作的《南街殷賑》,捕捉了日治時期大稻埕霞海城隍廟前的熱鬧市街景象。畫中看板林立、人聲鼎沸,販夫走卒、攤商、客人交織成台北最繁華的現代街區。
畫面右側,你會發現一塊不起眼卻關鍵的廣告牌:「紅蓮寺 三集連 永樂座」。
這是台灣畫作中最早描繪電影廣告的實例之一,也是當時永樂座正放映大陸風靡的武俠片《火燒紅蓮寺》的直接證據。